□ 樵南逸事 明朝萬歷庚戌年(1610年),邵武故縣的靈杰塔開工建造了,也就是這一年,時任南道直隸蘇、松、常、鎮(zhèn)(江南八府的南四府)監(jiān)察御史鄧澄來到邵武桂林橫坑(嶸衢)。這位鄧御史是黎川人,一大早從黎川出發(fā)。 他寫道“行六七十里,一峰逶迤而來,靈巖秀壑,飛瀑流泉,如匡廬衡岳,變幻無窮。中則豁然平曠,柳岸煙村,園林亭榭,互柏掩映,幾不似人間行。” 這就是黃峭第四子黃蓋的幼子黃德的發(fā)祥地。早在400多年前,就是一個美如仙境的地方。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(978),邵武府設置的前一年,肇基之祖黃德,秉承祖父黃峭“四海為家”的理念,從臨近的蓋竹村遷居于此。 《嶸衢黃氏族譜》載,德祖隨同一個叫范越風的地理先生尋找宜居之地,他們登上閩贛交界的西巖峰頂,往東一看,發(fā)現(xiàn)遠處有一個地方像船形的馬槽。 “五馬并槽,風水寶地,移居此地,后代必然繁榮昌盛?!钡乩硐壬拥卣f:“此地諸山崢嶸而來,……恍自天衢而下,可稱之為‘嶸衢’?!边@就是嶸衢的由來,清代改稱“橫坑”,古屬晝錦上鄉(xiāng)四十一都。 ?。ㄒ唬?/p> 范越風說的沒錯,380年后的明朝初年,橫坑兩個青年黃羊郎、黃牛郎跟隨朱元璋南北征戰(zhàn),因軍功顯赫,兄弟二人被封為將軍,由此開創(chuàng)橫坑由明至清延至近代700年的繁榮昌盛,至今留存的60多座明清古建筑就是見證。 走進橫坑,精致的明清建筑,濃郁的耕讀文化氣息,令人流連忘返。 進村的老路在公路的上方。山腳有座亭、廟兩用的閣樓,依山而建,進村的關口的門額上書“嶸衢”二字。一層為觀音閣,正殿供奉的似乎是陽公菩薩,俗稱“陽公、陽母、陽子、陽孫”,另一廳供奉著兩個將軍模樣的神祇。 走過長長的甬道,眼前豁然開朗,但見群山環(huán)繞、一水橫亙,各具特色的古老民居比鄰而建。 村口的第一座古建筑是黃氏家廟?,F(xiàn)存的家廟,重建于清乾隆十年(1745),同治丁卯(1867年)遭洪水大修。 整體建筑坐北朝南,氣勢巍峨,莊嚴肅穆。二進三廳合院式,進大門,有戲臺、天井、大廳、過雨亭、祭堂。祭堂背板有五幅壁畫,分別為:雙獅戲繡球、麒麟吐玉書、王子下棋、趙子龍單騎救主和麒麟圖。 開闊的祠堂前面是一座牌坊式磚構照墻,正中青磚陽刻“文明氣象”,兩側鏤空雕“機房教子”“鯉魚跳龍門”。 沿溪而上,最為恢弘大氣的古宅莫過于聯(lián)公厝,牌樓檐頂層疊外挑,大門兩側磚雕如錦鍛一般,古樸莊重,建筑風格與邵武南一帶古宅迥然不同。門楣上書“云漢為章”,言下之意是希望后代子孫人才輩出,文彩飛揚。 這座建于清康熙丙申(1716年)的老宅為朝暉、吉暉兄弟的祖屋,故稱“聯(lián)公厝”。二人皆為太學生,游歷江南,亦學亦商,“云漢為章,鴻盤為志”。乾隆年間邵武知府張鳳孫稱其賢。(按,張鳳孫任邵武知府為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,聯(lián)公厝修建時間或有誤。) 位于門牌52號的是桂花樓,據(jù)說是因后院曾種滿桂花而得名,寓意桂花接福,花開富貴,這是太學生黃民悅于雍正甲寅(1734年)建造。村口文峰山上的文昌閣,亦為此公倡建,后輩出了多個儒林郎。 鴻門樓,建于明萬歷丁未(1607年)。這座看似素面,簡陋破落的宅第卻是橫坑最為古老的宅第,至今已有415年。這是橫坑黃氏十七世祖惟善的祖屋,此公以“鴻門肇文明之基,流芳育儒學之風。”故稱“鴻門樓”。 懷予厝是修職郎黃民感建于清乾隆八年(1743),此公“究歧黃”,醫(yī)術高明,濟人救世,五個兒子都為登仕郎(九品文散官,虛銜)。康熙、乾隆年間,橫坑行醫(yī)者眾多,且積攢了豐厚的家財。 余慶堂,便是村里的一個古醫(yī)館,為庠貢生(秀才)黃益庵建于清乾隆庚寅(1770年)。余慶,意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。 義學堂,在村尾溪流之南,為橫坑黃氏的家族學堂,建于乾隆五年(1741)。壁面圓形浮雕“一鶴沖天”,四周纏枝蓮和回文聯(lián)為框,謂之峰回路轉,融會貫通。門楣上書“流芳”二字,并附詩: 觀斯水也,源之遠,流自長,識斯道,而為善,積之厚,流必光。流于家有余慶,流于國為禎祥,流于史冊著馨香,后起如斯夫,是之謂流芳。 題字人是乾隆年間福建鄉(xiāng)試主考官楊中。楊中為黎川人,乾隆辛卯年(1771)仕途受挫,落職后隱于橫坑,授學為業(yè)。義學堂在民國時期為“橫坑國民中心小學”,解放后稱“橫坑高級小學”。近年內部裝飾為民俗館。 楊中隱居橫坑期間,見村中溪水明凈,溪畔崖石突兀,觸景生情,在巨石上斗書“鴻磐”,并附詩:“山骨崢嶸此奠磐,鴻文漸進江乾幹。云達前去何知限?好教先時刷羽翰。”書法秀美,力道遒勁,寓意耐人尋味。 ?。ǘ?/p> 橫坑古宅歷史悠久。走遍了邵武及鄰縣的老厝,總以為見識頗多,看到乾隆朝的老宅就以為是古老建筑,到了橫坑,才知道見識淺薄。這里有明萬歷時鴻門樓、清順治時的上門樓、清康熙間的端公厝,清雍正朝的桂花樓,乾隆朝的老宅在這里已經(jīng)算晚期了。 邵武現(xiàn)存的古宅大多在乾隆及之后的嘉慶、道光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間,以清代晚期為多,其中清順治、康熙、雍正朝的古宅目前僅見于橫坑。 經(jīng)久的歲月洗盡往日的鉛華。那黝黑的壁板,經(jīng)過幾百年的油煙熏染,黑得發(fā)亮,那是歷史的沉淀,歲月的包漿,絕非人工能夠打造。 橫坑古宅風格獨特。作為清代早期建筑,更多地保留明代的建筑風格,素面或雕飾古樸,沒有晚清那么豐富而精致的圖案,跟邵南鄉(xiāng)間及臨縣的古建筑有明顯的區(qū)別。 橫坑古宅規(guī)制大氣。那壯闊器形,有一種的豪放的氣勢,給人一種震撼力量。 你看天井那碩大的石板材,長達五六米,石制的水缸可儲水一噸多,大門的雕花戶對、門檻,規(guī)整而古樸。這種大型的構件除了金坑儒林郎第處有些類似的地方,和平、大埠崗、肖家坊、古山的老宅是看不到的,邵東片區(qū)就不要提了。如果說這些地方是小家碧玉,那么橫坑的就是彪形大漢了。 房屋的構件也相當講究。黃銅制作的梁珠,兩側覆蓋著花紋雕飾,材質上乘,至今還錚亮發(fā)光,閃爍著金屬光芒。 精美的木質雕飾,其間的挑檐、雀替、隔架、斗拱以及格扇、花窗等造型精致,富貴而又具大氣之勢。 說它大氣還體現(xiàn)在正廳的神龕上。這里的神龕特別高,要擺放三階的木梯才能上香點燭,這是邵武其它地方看不到的。有的神龕底座、背板、側板,用大片的薄磚塊砌制,可以用于防火。 ?。ㄈ?/p> 有豪宅的地方大多出人物,出人物的地方,必然重視教育,橫坑就是如此。千百年來黃氏后裔秉承峭山公祖訓,大力興學,家里再窮,也要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學堂去,由此造就了延綿千年的盛況。 《嶸衢黃氏族譜》載,該族古代有38人取得功名,太學生35人,庠生(秀才)25人。至近代依舊賢能輩出,有教授、博士、將軍,正科級就有26人,考出120多個大學生,這對一個邊遠山區(qū)村來說是個奇跡。 這里的村民尤其好客,就算不相識的進到家門都會熱情地端出一盆擂茶招待客人。 橫坑民風淳樸,誠信禮賢,非常講究輩分。輩分高的即便是小年輕,大家都得叫叔伯或公公。這一點早在400多年前,監(jiān)察御史鄧澄初到橫坑(嶸衢)的時候就有感悟:“予至家入門,四壁弦誦之聲如沸,既坐,少長出,見皆循循有禮數(shù)……” 橫坑古村,走過千百年的風霜雪雨,躲過古代戰(zhàn)亂的侵擾,避過現(xiàn)代工業(yè)的開發(fā),依然挺立在大山深處,這是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 走進橫坑,體驗傳統(tǒng)文化韻味,返璞歸真之感油然而生。那一座座古老的民居,仿佛穿越悠久的歷史,深沉而厚重,大氣而豪放,就像一壇窖藏久遠的老酒,綿柔醇厚,散發(fā)著誘人的清香,老遠就能聞到香味。 |